Wednesday, May 21, 2008

綠金產業新思維:從搖籃到搖籃





轉載自:天下雜誌(天下雜誌392期 2008/03)專訪德國環境領袖布朗嘉:永續發展是最低標準永續發展,是現在從國家到企業熱門的口號。但是,「談永續發展,是很無趣的,」德國受矚目的環境意見領袖布 朗嘉語出驚人的說。為什麼?布朗嘉(Michael Braungart)二○○七年被美國《時代雜誌》(Time)選為「環境英雄」(Heroes of the Environment),要與英國王子同台受獎,把他的名聲更往上、往外擴大。不過在此之前,布朗嘉在環 境保護領域,早就享有環保行動主義者的盛名。布朗嘉是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、德國綠黨創始成員、曾把自己綁在煙囪上抗議工廠汙染、受邀加入綠色和平組 織。但布朗嘉發現,再怎麼抗爭、監督,永遠也不能解決今天面對的問題,只談符合規定,都是負面思考,是「人 類想像力的失敗」。「如果愛孩子,會說少打孩子三下、五下是愛孩子嗎?」布朗嘉質疑。要真正愛護環境,「我們應該要盡情發揮人 類的天份和創造能力,超越現有的永續觀念,」布朗嘉深信。他與美國建築師麥唐諾(William McDonough)提出一套「從搖籃到搖籃」(Cradle to Cradle)概念,把「減廢」再往推前到「零廢」,徹底打破過去設計、生產、消費的概念,希望所有生產製造的東西都可以在地球循環利用不息,被視為是啟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行動方針。更特別的是, 他們合著的《從搖籃到搖籃》一書,是印在塑膠上,可以回收、洗淨、再印刷成另一本書。布朗嘉研究、點子不斷,自己成立促進環保研究機構(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couragement Agency)、MBCD設計公司,開發各種可以完全回收的材質,成為綠色企業家。布朗嘉認為,大部份的企 業是負責任的,希望為自己的產品感到驕傲,應該協助所有企業做得更好。看在化學家布朗嘉的眼中,地球體系是封閉的,任何人造物質都不會消失。如果我們繼續汙染環境、製造廢棄物,我們的生產與消費都會受限 ,終將把地球推向墳墓。「德國人覺得大自然是美好的,人是有罪的。我們應該向大自然學習,」布朗嘉相信,這也是他在中國工作特別深 的體會。在大自然的世界中,沒有廢棄物,萬物皆是養分,回歸土壤。我們也應該盡力讓工業的新陳代謝,融入自 然環境的新陳代謝,打破產品「從搖籃到墳墓」生命週期的思考,變為「從搖籃到搖籃」。布朗嘉的概念,已經開始發酵,影響國家、改變企業。他協助福特汽車與GAP服飾等《Fortune》五百大 企業建立綠色企業總部。荷蘭二○○七年九月宣布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「搖籃到搖籃」國家;胡錦濤也揭示中國大陸的產業要往「搖籃到搖 籃」方向發展。《天下雜誌》將在三月底邀請布朗嘉教授一起參與「天下企業公民獎」頒獎典禮,分享國際趨勢與先進觀念,並在 他造訪台灣前,搶先採訪。下面是布朗嘉的訪談內容。問:你提出「從搖籃到搖籃」概念,要打破現有的製造思考模式。到底甚麼是「從搖籃到搖籃」?答:最大的差別是,不論是設計、生產、還是製造,應該思考的是「如何對環境有益」,而不只是「如何減少對環境的傷害」,不是將人類足跡(footprint)極小化,而是要讓其他的物種因我們的存在和發展而受益 。現在大家呼籲少開車等,談的都還是減少環境衝擊,其實只減少傷害、降低缺點,對於環境其實幫助不大。這就像 談愛小孩,不會說少打小孩三次、五次,就是照顧小孩,那只是降低傷害而已。減少缺點不等於製造 優點。我們應該發展一個系統,製造對環境有利的東西,循環不息。也就是從過去「回收」(recycle)的概念, 提升為「升級回收」(upcycle)。所有被生產的產品,應該打從發想源頭開始,就設計產品最終將被回收再利用,或許是回歸土壤,或是轉換為其他 產品。這就是從搖籃到搖籃的主要概念。問:可以舉個例子嗎?答:我在中國大陸參與設計建造公寓,公寓本身可以儲存水份以供農業使用,他們計劃在未來十五年,在大陸中部 乾燥地區建造此種房子。我們蓋房子的思維是不同的,考量到對環境是有積極正面效果,有助健康、空氣清新或甚 至製造養份給其他生物。我在中國大陸工作兩年,對於資源循環的體會特別多。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文明一直很重視循環。他們在田裡找到青 蛙、蛇、蟲都吃,從大自然獲取營養素;被邀請到鄉下作客,吃完飯主人還會要求客人上完廁所再離開,把客人的 營養素歸還到自然循環裡。問:商業還是講求成本效益。這樣的概念在企業中真的可行嗎?答:經濟發展、企業成長的關鍵在於品質,如果商品有害健康、不利環境,那就不是高品質的商品,也不會是美的商品。對環境不利,品質就不好,因為會 增加企業負擔,如果傷害企業聲譽,就會增加成本。例如我們與紡織廠商合作開發布料,改變生產過程中的化學藥劑,思考的不是降低缺點,而是怎麼增加優點,發展 出最好的布料,已經被包括新加坡航空等航空公司的頭等艙採用。這種布料是高品質,對環境友善到可以吃。在飛機的客艙中,布料一定會磨損,如果含有毒物質,會汙染空氣、要 經常更換,這不是很愚蠢嗎?這樣就是品質不好。而使用無毒高品質的布料,減少過濾空氣的負擔、提升空氣品質 、也有益員工健康,甚至因為生產過程不用廢水處理還降低成本兩成,對環境有利,也省下很多錢,這就是高品質 、又美的產品。問:企業要真正的在環保行動上領先,需要打破很多過去思考模式?答:德國有家門窗廠已經不賣實體窗戶,而是賣五年、十年的窗戶的使用權;有家地毯公司現在賣的不是地毯,而 是健康地板保險。這兩家公司都是一段時間後,負責回收產品,再製造,消費者也不用煩惱丟棄、回收的問題,廠 商也因為需要回收再製造,從設計開始就會去除有毒的物質。這樣對企業反而比較經濟,不用擔心這次賣完,下一次客戶就不見了。廠商賣的不是產品,是服務,隨時跟客戶保 持密切聯繫,客戶就像朋友一樣。這樣的模式可以擴展到其他行業、其他產品。例如像NIKE這樣大廠商賣的不是球鞋,而是兩年的健康行走保險 ;車商賣的是交通服務,到期回收再利用。談永續發展是很無趣的,一直重覆在做一樣的事情,很無聊。就像如果跟情人的關係是「永續性」,不是很悲哀嗎?那只是最低標準。我們應該要盡情發揮人類的天份和創造能力,超越永續觀念,我們也可以對其他的物種更有利。問:未來還有甚麼環保議題或趨勢值得重視?答:我認為不用太在意二氧化碳的問題,二氧化碳的問題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,能源使用也有許多替代方案。二氧 化碳是養份,可以收集起來用在農業上;未來會發明一種油漆含有發電粒子,漆在房子外面就可以發 電。糧食、營養的問題才是更需要關注的議題,許多地方都糧食不足,可耕地也愈來愈少,我們又拿這些食物來做生質柴油,非常離譜。一九九九年,歐洲只需 要三十噸的糧食,現在進口兩百噸的糧食做生質燃料。很多觀念還要改變。(呂馨玲整理)

No comments: